邯郸,古风今韵并盛之域。今欲行,专访古探幽游。
邯郸市,位于河北省南部,西倚巍巍太行山脉,东壤千里华北平原,为晋冀鲁豫四省要冲之地、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腹心,处四省交界区的唯一特大城市,与石家庄、太原、济南、郑州四个省会城市的距离均在200公里左右,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,城内丛台公园、赵王城遗址、回车巷等尽展燕赵古风。战国时期,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达158年之久。“邯郸”二字,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,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。

涉县娲皇宫
邯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,8000年前,就有人类繁衍生息,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,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,是世界上粟、家鸡的最早发现地。赵文化、女娲文化、北齐石窟文化、建安文化、广府太极文化、梦文化、磁州窑文化、成语典故文化、边区革命文化等,博大精深,风格丰富多彩。刘邓大军诞生地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华北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人民画报》在邯郸创刊,中国人民银行前身之一的冀南银行在邯郸诞生。邯郸还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、太极之乡、指南针的故乡、五大祭祖圣地之一(娲皇宫)。

丛台区邯郸文化艺术中心
2005年10月26日,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,授予邯郸市“中国成语典故之都”称号。据专家统计,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。漫步在邯郸的街头巷尾,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:邯郸学步雕塑(学步桥)、胡服骑射雕塑、荀子雕塑、罗敷雕塑、武灵丛台、七贤祠、回车巷、插箭岭等等。

丛台公园东门
邯郸丛台公园:位于邯郸市内中华大街中段西侧159号,是以武灵丛台为中心而建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。古丛台有2300多年的历史,公园始建于1939年,后历经多次整修扩建,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重修扩建,逐步修建了以武灵丛台为中心的丛台公园。园中苍松翠柏、繁花似锦、荷花碧叶、亭台廊榭、湖光城色令人流连忘返。曾为邯郸人主休闲娱乐场地,存留着几代邯郸人的童年记忆,占地369.6亩,是国家4A级景区、国家重点公园。

富有时代感的工农兵雕塑
1982年,从台公园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;1999年,被推荐为百家“全国名园”之一;2002年10月12日,我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《亭台与城堡》特种邮票一套二枚,其中一枚亭台为中国邯郸丛台,另一枚城堡为斯洛伐克博伊尼采城堡; 2008年,获得第二批国家重点公园称号,是第二批中长江以北唯一入选的公园。

我见之惊喜,心情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
公园修四门,东门为正门;西门在串城街;南门在人民路;北门与原邯郸一中相邻。
武灵丛台,亦名丛台,地处丛台公园中心位置,为园内的主体建筑,是赵邯郸故城中的一组重要建筑群,亦是邯郸古城的珍贵留影。据出土文物考证,其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(前325年—前299年),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,有天桥、雪洞、妆阁、花苑诸景,构结奇特,装饰精妙,在当时扬名于列国。 赵武灵王即位后,实行胡服骑射,使赵国位于战国“七雄”之首。当时军队操练的场所,便是在武灵丛台。后又进行过重修。

丛台湖畔望丛台
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,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,他对作战方法进行改革,变车战为骑战, 推行胡服骑射,并身体力行,训练兵马,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,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。

七贤祠祠门前左侧琉璃雄狮
见过门前摆放狮子的不少,可多是石狮子,琉璃狮子鲜见,好像我在北京故宫还是颐和园里见过一次吧,记不大清了。这一对琉璃狮子足有2米多高,其色行神态,栩栩如生,尽展我国古代琉璃制作高超工艺水平。

七贤祠祠门前右侧琉璃雌狮
七贤祠,位于丛台北面,坐北朝南,总面积524平方米。正门为垂花门,上悬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方毅于1983年题写的七贤祠横匾一副。左右砌青砖透花景墙。祠为卷棚歇山式建筑,砖木结构,面阔五间,进深一间。顶覆黄色琉璃瓦,廊立朱红圆柱六根,前脸是木制雕花格栅。建筑面积131平方米。

七贤祠里仰七贤
胡绍英设计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”三忠祠“和四贤祠改建而成。内塑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韩厥、程婴、公孙杵臼、廉颇、蔺相如、赵奢、李牧七位塑像,个个形态逼真,惟妙惟肖。他们都曾为赵国作出过卓著功勋,被称为”三忠四贤”。

邯郸碑林
七贤碑林,在祠西面,1989年建成长廊式碑林,现内藏历代书法家碑刻44方(通),艺术价值颇高。

碑林一瞥

唐代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志铭正侧面
其中,尤以唐代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志铭最为珍贵,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的墓志铭,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,属唐代墓碑,1973年,出土于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。

唐代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志铭背面

独占鳌头?
看其碑文,似乎与道家吕洞宾有关。

魁?
端详了半天,皆因孤陋寡闻,竟不知此两精美碑刻为何意?

邯郸之要:三辅锁钥
游七贤祠
琉璃狮子镇祠门,彩塑栩栩七贤勋。
唐代墓碑堪称最,碑画虎啸甩鞭威。

虎
其为何叫丛台?据史载:“连接非一,故名丛台。”原来,起初它是许多亭台楼阁榭等建筑连接成片,如台丛生状呀。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修建的阿房宫会不会依其蓝本,毕竟嬴政从出生到少年时期一直是在邯郸度过的。

丛台北门外
登台怀古,不可邯郸学步,而应胡服骑射。

大清乾隆庚午秋登丛台御笔诗作《登丛台极目》
我是参观完七贤祠出来,便从丛台北侧直接拾级而上。但见丛台北门两侧苍松翠柏掩道,古风旧韵尽展,沿着用砖和条石铺成的漫道,步步登高跨过北门门槛,迎面而立的一通石刻碑被玻璃罩保护得严严实实的,近前一端:

大清乾隆庚午秋登丛台御笔诗作《登丛台极目》
大清乾隆皇帝巡游江南(1750年)路过邯郸,登临从台时留下的御题诗碑;碑的正面刻有其亲笔御书七律《登丛台极目》,碑背面亦镌刻其亲笔御书七古《邯郸行》。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建行宫于台上。
登丛台极目
[清朝] 弘历
传闻好事说丛台,胜日登临霁景开。
丰岁人民多喜色,高楼赋咏谢雄才。
襟漳带沁真佳矣,雪洞天桥安在哉。
烟树迷茫闾井富,为筹元气善滋培。

据胜亭下
现存丛台,为大清同治年间(1862-1874年)重修,是一个占地3500多平方米,高27米,由青砖包砌而成,分上、中、下三层的高台。下层南、北各开一门。
此时此刻,我就在台的中层,贴墙走,穿夹道,便至登上层门楼口。

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琉璃壁画
顺台阶环绕而上,可达丛台的上层。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、兰石碣。

武灵丛台圆拱门前
上层台面为圆形,直径19米,距地表13.5米。台上也是围栏围护的小院,院门座北朝南的圆拱门门楣上,写有武灵丛台四个繁体金色大字。

身后是丛台湖
丛台湖,位于公园正中,面积约42亩。湖中建成有苑在亭、曲栏桥、西湖亭、望诸榭,湖畔建有长廓、假山、 花圃、茶亭、饭庄。湖中碧波荡漾,岸边垂柳依依, 或临湖垂钩,或泛舟湖上,均其乐无穷。

横跨武灵丛台圆拱门上
迈入圆拱门,回首一瞧,门里边还刻有“夫妻南北,兄妹沾襟”的朱红大字,流传下来的陈杏元和梅良玉分手诀别,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,就发生在这里。

失色不失形的据胜亭概貌
迎面单矗一建筑精美的亭台,亭中蕴阁楼,回廊环绕。1963年以前的据胜亭,为清同治二年(1863年)所筑,顶部为卷棚歇山式,原亭1963年因暴雨而损毁。1964年,重建据胜亭,高13米,总面积100平方米,四角各杵四柱,红柱拱廊、雕梁画栋、斗拱双层椽檐口、上覆碧瓦、八脊瑞兽、飞角攒尖。是据胜亭,建于明嘉靖十三年(1534年),为当时据守邯郸兵备杨彝所筑,其意为“据此者胜”。
何以筑亭,据杨彝写《据胜亭记》载:“几川子(杨彝号)饬兵赵地,阅城邯郸,至东北隅,度台距城不寻丈,其势峨然出城表。大惊曰:‘台高迫城,敌或我乘,仰面受敌,邑其殆哉。’”从而看出他的“必戍楼,乃可守”的筑亭目的。亭成之后,杨彝乃劳众曰:“扰兹胜,构兹亭,邑永赖哉。”当时的据胜亭,面积、结构无考。
踏足三级青石台阶,隔着紧锁的红色小木作木门往里瞧,是一间方正的阁楼,中置古色古香的石桌、石墩一套,恍若赵王阅兵毕,又议合纵事。

丛台之顶俯视其东北方
登顶丛台,极目远眺,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,逶迤千里,西南赵王城遗址插箭岭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,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、梳妆楼遗址。俯瞰台下,丛台湖碧水清波,小荷才露尖尖角,堤岸上垂柳倒影。

丛台据胜亭登口
望诸榭,在丛台东湖,湖中建六角攒尖式望诸榭,俗称湖心亭。由园林处刘振富等设计,1971年11月重建,一年后竣工。榭高10.2米,建筑面积101.44平方米。相传,以前湖中942平方米的小岛上修了一座乐毅庙。乐毅原为燕国名将,擅长用兵,他本为魏将乐关羊之后,燕昭王下招求贤时, 乐毅自魏往, 被子留任为亚卿,在燕、赵、韩、魏、楚五国伐齐时,担任统帅,一气克齐城70余座,几乎亡齐;遂被燕国封为昌国君。燕昭王死后,燕惠王听信齐人田单的反间计,召乐毅回燕都,谋戕之。乐毅识破燕惠王的阴谋,出奔赵国,受封于观津,号望诸君。此榭就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治家、军事家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。据地方志载,现在邯郸市东南30里的乐家堡,就是当年乐毅的故居。丛台的四周遍布花草。

插箭岭回望据胜亭上
返回到中层,漫步于插箭岭上,回望据胜亭,琉璃翠瓦,御宇擎天;东南形胜,摩天高楼林立;俯瞰南广场,独有一巨型赑屃负高碑。

插箭岭俯瞰丛台公园南部
在插箭岭上,听身旁几位游人说:下边那通赑屃负碑景点,每个邯郸孩子都曾骑坐其上留下了自己童年的美照,长大后也把乡愁挂记在这里……
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

插箭岭上俯视东南
见台上我之北侧院中央杵有一小亭子,近前一看:回谰亭,是民国二十年(1931年)高桂滋所修。高5米,面积12平方米,全木构结,六柱圆顶。四柱之间以木条板串联,供游人小憩,中间置一汉白玉石桌,上刻棋盘,四方各落一石鼓圆凳。

《丛台集序》碑刻
亭西座西朝东一屋叫如意轩,轩南侧有一青砖镶嵌石碑,正反面皆有碑刻,其正面刻着《丛台集序》。
丛台中层,东西长约59米,南北宽约40米,距地表高约7米,平台之上是个小院,院内有武灵馆、如意轩、回澜亭等建筑。

武灵旧馆里:赵武灵王赵雍立体石雕像
亭后座北朝南的广厦是武灵旧馆,清末这儿是座财神庙。1922年秋,重修丛台时改为武灵旧馆。武灵旧馆是座北朝南五间大厅,砖木结构,宽敞豁亮,是纪念赵武灵王赵雍的建筑。1931年,高桂滋师长驻军邯郸,重修武灵旧馆,在馆前楹柱上悬挂了国民党元老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联:“置酒在高台由来慷慨悲歌地;平胡传玄服莫负风云际会身”的对联(此楹联今无存)。据《赵都诗词选注》中解释,风云际会是指旧时君臣遇合,此处特指刘秀结交马武一事。
进馆,迎面置一尊赵武灵王赵雍立体石雕像。

武灵旧馆里:赵武灵王赵雍立体石雕像
欲下南门,眼前高阶上矗立一石碑,迎面刻有武灵丛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是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题,正面刻着1961年秋,郭沫若游丛台后所写的七律一首。
拾级复下,沿途台阶东侧台壁镶嵌着“滏流东渐,紫气西来”八字石刻,为民国十一年(1922年)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陕西胡景翼所书。1933年《邯郸县志》载评胡景翼所题书法“字仿六朝,虽非古物,而峰棱整洁,颇觉古气郁盘。”游此看来,这秦冀故事世代延续,邯郸尤甚。
又据1939年《邯郸县志》载:台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门,门各有额,南曰“滏流东渐”,北曰“紫气西来”。因邯郸城南有滏阳河,河水东流,故言“滏流东渐”,邯郸城西有紫山,山间常雾霭流岚,又故言“紫气西来”。

丛台一层南门外
出南门,方知我游丛台搞了个反穿,南门外这对2.27米高的石狮,甚是威武霸气,雄狮足踩绣球,雌狮爪抚幼狮。此二石狮为1966年由邯郸县旧县衙门前搬运至公园来,后于1973年放置在此地。
两千多年来,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,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,虽已非原貌,但仍不失古典亭台楼榭的独有风格。是赵都历史的见证。

赑屃驮赵武灵丛台遗址碑
武灵丛台迎接了一代代达官显贵、文人骚客登台怀古,题诗赋咏,言志抒怀。据统计,有确切记载的就达50余首。这些诗、词、曲、赋,抒发了作者的情怀,勾勒了丛台的沧桑,也记载了邯郸的兴衰城记。古人曾用“天桥接汉若长虹,雪洞迷离如银海”的诗句,描绘丛台的壮观。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,如唐朝大诗人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,都曾多次游览丛台,赋诗赞咏。诗圣杜甫游历此地后,作诗:春歌丛台上,冬猎青丘旁。

骑赑屃以遨游兮,追童年之情趣
邯郸少年多骑上,赑屃光溜岁月藏。
登丛台歌
赵城遗址襟水踞,青砖飞檐映碧空。
赵雍龙台赏歌舞,胡服骑射成一雄。
滏东紫西乾隆临,长安来客多留影。
据胜亭上二度梅,烟火常熏离人肿。

邯郸美女陈杏园的曲折爱情故事
二度梅园,在丛台正门往南过拱桥,有一处雕塑着一对青年男女托手相依、下刻二度梅的地方,即是二度梅园。园区占地1173平方米。东西滨湖傍水,南对春歌亭,北隔桥望丛台。园四周黄杨绿篱环绕,中植腊梅为主,间以紫薇、樱花、雪松等。1988年,市园林处刘杰据二度梅创作此雕塑,表现了男主角梅良玉和女主角陈杏元二人含情脉脉、依依惜别的情景。

躲藏其下窃私语,春花秋月何时遇
动物园,在公园西部,北部是各类花圃和游泳池,东南部为露天剧场和儿童乐园。
因武灵丛台,邯郸市好多事物依此来命名,例如:丛台区、丛台路、丛台小学、丛台花园、丛台酒等。

唐岑参《邯郸客舍歌》
丛台轶事:汉光武刘秀在更始帝刘玄驾前为逍遥王时,曾带天巡守巡视河北,到了邯郸,小枪王刘凌曾邀请刘秀去丛台赴宴,结果刘秀遭小枪王暗算,幸亏刘秀身边云台大将护驾,这才逃过一命。

今又长安客,心悦丛台下;秦人多留迹,我亦述其事。
《邯郸客舍歌》
唐代·岑参
客从长安来,驱马邯郸道。
伤心丛台下,一带生蔓草。
客舍门临漳水边,垂杨下系钓鱼船。
邯郸女儿夜沽酒, 对客挑灯夸数钱。
酩酊醉时日正午,一曲狂歌垆上眠。

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北门口
出了丛台公园西门,左拐右转不远,我便问询到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北门口。

邯郸长安道北口
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, 原称城内中街,也叫串城街,它南起城南街,北至人民路,西到陵西大街,东临城内东街,全长540米,保护范围10.86公顷,其中核心保护区1.06公顷,是河北省政府批准的邯郸古城内唯一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。

邯郸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北门口
早在1953年,编制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时,根据侯仁之、吴良镛教授建议,就将邯郸古城的保护列入了规划大纲。2017年,又编制了《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详细规划》,使该街区历史格局、传统风貌和历史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。

回车巷之道:和氏璧后蕴大道,负荆请罪将相好
先后投资4.81亿元,重点保护与修缮沿街东西两侧各40米左右范围,共征收364户,整合103座院落;建筑面积达21476平方米。保护修缮文物保护单位3处(邯山书院、邯郸行宫、回车巷碑亭),历史建筑8处(行署办公楼、王家老门楼、李景濂故居、河北银行旧址、老法院旧址、姚家药铺仓库、老军分区旧址、老供应站旧址),恢复老字号风貌建筑5处(江西三姓、麻家场、万宾楼、二和协酱菜、明盛粮局),活化民俗传统建筑2处(回车巷小吃街,平原君楼特色风情小街),保护展示历史构筑物3处(明代张国彦的谏议坊、恩褒三世坊基础构筑物、郸古井)。

串城街一瞥
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:一则保护了“两口八巷”(庙道口、斜街口、回车巷、马军营巷、麻家巷、大井巷、马道巷、群众巷、人民巷和行宫街)的空间格局,沿街建筑留存了冀南地区独有的建筑特色和工艺水平,突出了“高门楼、影壁墙、小青瓦、甩袖房”的袖珍小院,彰显的是具有邯郸地域特色的城市肌里和历史风貌;二则活化了回车巷,依托回车巷碑亭历史标识,突出“回车避让”文化展示,打造战汉风貌邯郸特色小吃街;同时活化了平原君楼,此楼是当时赵国的第一高楼,联想槃散行汲、毛遂自荐、脱颖而出、窃符救赵、君子之交等成语典故之出处,体现尊重人才之强国之策,使其形成回车巷标志性建筑;三则移植了承载“国共黄河归故谈判”的万宾楼饭店、承载历代名人留宿且有遗篇的“邯郸驿”、代表邯郸知名品牌的“二和协酱菜”等老字号。

长安道上南望:两株参天梧桐树,留客招财引凤栖
改造后的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,承载着浓浓的邯郸老城乡愁和市井生活,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,邯郸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演变与发展,迎来了文化自信的新时代,也迎接着您的到来与文化的传承!

长安道金字趣牌,下联:试县试殿试试魁
回车巷,又称蔺相如回车巷,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,全长约75米,宽1.8米,属邯郸明清老城主要街段,战国时赵邯郸内城南门里路西。相传战国时期,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,故名蔺相如回车巷。

长安道南城门楼内:带河
巷东口墙壁上,有明万历十二年(1584)所立的石碑,上刻“蔺相如回车巷”六个大字。1981年,进行维修并建石碑亭,立石碑述其事,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,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,争取将相和好、负荆请罪的历史故事。此故事在司马迁所著《史记•廉颇蔺相如列传》里专门记载。碑亭高4.4米,宽2.3米。

长安道一瞥
据史书记载和考古佐证,早在三千多年前,这条街就是殷王从殷都至沙丘离宫别馆专用御道的一部分;战国时期,邯郸作为赵国国都,赵都廊城就位于该街地表之下6至11米处;西汉,邯郸作为“五大都会”之一,它“北通蒸涿,南达郑卫”;隋唐以后直至民国时期,该街一直是太行山东侧的南北大道,被称为“邯郸道”、“长安道”和“御道”。邯郸城池虽多次叠压,但该街作为古城中的南北轴线,始终居于古城中的核心位置。

长安道南城门楼外:邯郸
串城街行
秦王欲统六国事,长平和氏难强赵。
将相不和回车巷,负荆请罪千古道。
老妪城南望儿归,古风新韵邯郸貌。
两口八巷留乡愁,长安道上车马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