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又称蜡月
农历十二月,历来世俗通称为“腊月”,或称为“蜡月”。
“腊”字本作“臘”或作“臆"”,“蜡”字或作“蓿”,皆为古祭名。《礼记·郊特牲》云:“伊耆氏始为蜡。”一说尹耆即神农,一说伊耆亦作“伊祁”即帝尧,可见蜡祭由来久远。然其称谓,夏、殷、周三代则各不相同。东汉应劭《风俗通义·祀典第三》云:“腊,谨按《礼传》:夏曰嘉平,殷曰清祀,周曰大蜡,汉改为腊。腊者接也,新故交接,故大祭以报功也。”
按周代以蜡、腊为二祭,蜡祭是在郊外合祭百神,腊祭是在宗庙祭祀祖先,但同为周历十二月(即夏历十月)祭礼。至汉代则改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“腊日”(见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),而其日期则在夏历十二月末,报祭百神,享祠祖先,旁及“五祀”,并统称为“腊祭”。后来,腊祭和蜡祭的日期,虽然或有所不同,但大多都在夏历十二月上旬,因此,世俗遂相沿称农历十二月为“腊月”或“蜡月”。
魏晋时期仍承汉代礼制,只是分别以夏历十二月辰日和丑日为腊日(见宋黄朝英《靖康缃素杂记》卷五《祖腊》)。而至南朝时,则以夏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(见梁宗惊《荆楚岁时记》)。隋初尝循周制十二月(即夏历十月)腊祭,而至开皇四年十一月则诏改以夏历十二月举祭。唐贞观之际,尝以夏历十二月前寅日蜡祭百神.卯日祭社宫,辰日腊祭宗庙;而至开元年间始定礼制,乃合三祭同于辰日举行。宋朝初期又曾改于夏历十二月前戌日为腊祭,但独以 此前七日即辛卯日为蜡祭,后则改与腊祭同日举行。参见宋《曾巩集》卷第四十九《本朝政要策·裙祭》。按祭即蜡祭,此兼指腊祭。
自明代起,蜡祭逐渐演变为民间年末多种与百神相关的祭俗,腊祭乃为年终祭祖之俗。至清代,传统的蜡祭和腊祭礼仪逐渐废止。参见清乾隆《铜陵县志》卷之五《坛墙·蜡祭》。但世俗仍习称农历十二月为“腊月”或“蜡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