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常识>

遵义新蒲:沙滩文化里的“沙滩”

时间:2024-12-18 09:57:39


沙滩文化里的“沙滩”

我们都知道,沙滩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,是清朝中晚期在遵义东乡乐安里一个叫沙滩的地方,以郑、莫、黎三个家族为主的几代人经耕读传家而掘起于贵州、蜚声于海内外的一种地域性文化现象。时任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所长的张其昀在编撰《遵义新志》时,首次发现了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,他在执笔撰写的第十一章“历史地理”中,将遵义2000年来的历史分为九期,其中第八期为“沙滩期”。文中写道:“郑莫黎三家,互为婚姻,衡宇相望,流风余韵,沾溉百年”,“故沙滩不特为播东名胜,有清中叶曾为一全国知名之文化区。”后又经过诸多学者提炼研究,“沙滩文化”自此成为地域文化史、学术史上的一个概念。

当然,今天笔者在这里不说沙滩文化,一方面因为沙滩文化在前人的研究上已经颇为丰富,另一方面本人才疏学浅,不敢妄说沙滩文化。因此,笔者在这里只说沙滩文化里的“沙滩”。

贵州不临海,何来沙滩,沙滩之名从何而来?沙滩虽不临海,却临河,一条叫乐(洛)安江的河。乐安江,其实算不上一条江,她就只是一条河。郑珍编著的《遵义府志》记载:“乐安江,源自绥阳县西北朗里之八甲沟大溪源出,旁有小溪源来合之......”因为《府志》上称之为江,我们习惯上就叫她乐安江。乐安江流经观音崖、黄鱼桥、双龙桥、伞水场、长滩村、绿塘河,在沙滩这里绕一个大湾,形成一个小小的岛屿,小岛下游的禹门山下冲刷有一个深潭。于是人们就把这里叫作“沙潭”,后来平播“改土归流”后,迁住到这里的黎氏将这里改叫作“沙滩”。可见,所谓的沙滩其实就是河中的一个小岛,并不是海边的那种大沙滩。

但乐安江那一江清水,从大山深处娓娓而来,缓缓南流,几千上万年滋润着沙滩这一片肥沃的土壤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沙滩这个地方历来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,早在宋元时期便已开发,播州杨氏土司在此建庄园囤良田。明代末期,是播州杨氏领主(土司)杨应龙弟杨兆龙的庄园,称为“官庄”。明代万历年间,播州杨氏土司被明王朝剿灭,改土归流。黎氏入黔始祖黎朝邦随川路总兵刘铤平播。平播后,黎朝邦“占籍承种”,落业沙滩。黎朝邦的《官庄记》记有此事。

沙滩黎氏始祖黎朝邦是四川广安金刀里人,本就是当地的文化世家。定居沙滩后,黎朝邦确立了黎氏以耕读为本的家庭传统,沙滩那个小岛屿就成了黎氏读书的好场所。河水绕岛而过,岛上绿树成荫,四季山花烂漫。黎氏先祖曾修建了通往岛上的跳墩,让过河去岛更加方便,并将沙滩这个小岛更名为琴洲。沙滩先贤们曾在岛上或苦读诗书,或吟诗作对,或饮一壶老酒坐看晓风残月,这里一度成为沙滩先贤们的后花园,成为了沙滩八景之一的“琴洲夜月”。

琴洲,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名字,先从文人先贤口中叫开,再传入寻常百姓口中,成了这个沙滩这个小岛的名字。而沙滩作为地名,从杨氏土司时期的“沙潭”更名而来,在当地百姓口中叫了几百年,成了以沙滩这个小岛为核心方圆几个平方公里的文化地名,由这个地方产生的地域性文化,人们都叫它“沙滩文化”。


最新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