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四书五经,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。四书五经,是“四书”与“五经”的合称。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。“四书”指的是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四部作品,而“五经”指的则是,五经指的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五部作品。
事实上,关于“五经”,还有一种说法是——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。读到这里可能你要问了,不就是顺序不同吗。五经的顺序叫法不同,背后可是有着大讲究。
秦始皇焚书坑儒,导致大量的儒家典籍消失,但是书能毁,人的记忆可毁不了,汉初一批老儒,就凭借他们可以登上“最强大脑”的惊人记忆力,将被毁的书都背了出来,用隶书记录,这便是后来我们说的“今文经”。
还有一部分典籍的来源呢,缘于西汉时期,鲁恭王把孔子的家“拆了”,从墙壁间找到的许多古文经籍。这部分便是我们所说的“古文经”。
今古文经学互相battle了上千年,在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,都以自己的一方为正统。前面我们所说的关于“五经”的顺序便是由此而来。
其实这源于今古文经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。(孔子内心OS:???)
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教育家,思想家,所以将“五经”的顺序定为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、《春秋》,也就是我们最常说的那种。因为他们认为既然是教育家,那讲授的经典一定要由浅入深,所以就把最易学的《诗经》放在首位。
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是史学家,认为“五经”都是上古传下来的史料而已,当然要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,故而将时间最早的《周易》排在了第一位,成为了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礼记》、《春秋》的顺序。
除了关于五经的顺序排列不同,他们在如何解释这些典籍上也有着十分大的分歧,一个追求典籍对于治理国家的启示,一个追求典籍的字词解释。他们都对后世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。我们熟知的董仲舒,就是今文经学家。